【廖期錚 范傑翔 台北】

農民曆對不少人來說,可能是生活指南,但不但版本混亂,宜忌之間互相矛盾,就連裡面記載的節氣,卻也隨著近年來氣候的變遷,有調整的必要,氣象專家彭啟明認為,農民曆是老祖宗對天氣的觀察,累計起來的經驗,其中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,但如果能加進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的資訊,也將會大大提升實用性。

 

打開農民曆,大大小小各種生活資訊,什麼可以做,什麼又不能做,上頭羅列得清清楚楚,到現在不但民眾會拿來參考,農民曆中的節氣,更是農民們的耕種指標,不過原本的節氣名稱,卻已經不符合台灣的天氣型態。

 

氣象專家 彭啟明:「因為那個很多的用語都是來自黃河流域,所以跟台灣是有差距的,像苗栗的特徵跟北不是不一樣的,我們要去好好描述它,把它在地化,這就是我們的目的。」

 

尤其近年來氣候暖化,聖嬰現象、反聖嬰現象也挑戰節氣的準確性,但彭啟明認為,老祖宗對天象長期的觀察卻也不是沒有價值,譬如今年過年,剛好是節氣的「大寒」,古人說「大寒不寒、立春不暖」,從氣象的角度來解釋,其實也有道理。

 

氣象專家 彭啟明:「當該很冷的時候,如果大寒的時候不冷,就代表說冷氣團會往後移,所以的確會有這樣的現象。」

 

但是要專門為台灣,打造一套專屬的節氣,卻又因為天氣型態,南北差異較為複雜,不這麼容易,也因此彭啟明也提出編訂「國民曆」的想法,保留節氣名稱,但加進各地氣象、當令食物以及旅遊等和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,讓老祖宗的智慧和現代科學結合,繼續傳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yalt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