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、文 / 柯金源

蘭嶼朗島海岸拼板舟與漁港

拼板舟、飛魚、深具海洋文化內涵的達悟族人,以及氣候溼熱、被放置了將近十萬桶核廢料,是大家對於蘭嶼的共同印象。但是今年八月底,天枰颱風挾帶強風巨浪重創蘭嶼之後,大部分人才驚覺,原來颱風每年侵襲台灣的時候,其路徑將近三成會直接影響蘭嶼。中西太平洋上的「颱風之島」,將再次深化世人對於蘭嶼的了解。

 

根據氣象局的統計資料,從1961年至2000年間,台灣每年平均會受到4.75個颱風的威脅,但是最近十年來,已增加為七個左右。而蘭嶼剛好位於「東南亞海洋低氣壓與東北亞大陸氣流交會點上」,每年颱風侵襲蘭嶼的強度與次數,也將可能增加。不過,蘭嶼達悟族人在面對暴風雨的挑戰時,已早有一套因應對策,譬如主屋採半穴式的形式,再加上豎壁式的工作屋、杆欄式涼台,建構了家族因應不同季節、氣候的居住生活空間。

 

蘭嶼達悟族人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,也謹守輪迴、動態平衡的原則,尤其海岸潮間帶的環境更是不得隨意破壞,老人說:「大海會生氣」。但是,蘭嶼達悟族人的生活經驗,或八百年來世代傳承的自然科學智慧,約在百年前被異族統治之後,已逐漸受到衝擊。近幾十年來,漢人政府更以島嶼經濟發展的思維,在蘭嶼島上開發農場、造林、整建河川、興建國民住宅、開闢公路與部落港口、設置核廢料儲存場,以及各項公共設施等硬體建設。尤其,自2000年以來,「離島建設基金」與台電「回饋金」的運用,嚴重衝擊了蘭嶼的環境與族群主體價值。

蘭嶼海岸採取海砂現象

 

2012.10蘭嶼河川整治嚴重破壞生物自然棲息地

 

2012.10蘭嶼朗島漁港-高達10公尺的防坡堤,形成突堤效應,導致礫石海灣侵蝕現象,可能危及傳統漁撈文化與居民親海的安全

 

蘭嶼9核廢料儲存場

 

蘭嶼告示牌

 

當天枰颱風肆虐之後,初估造成34個災害點,復建經費約需4億元,相關公部門立即投入救災工作與重建資源。10月底,走在蘭嶼的海岸公路上,看到崩毀的路基、淹沒在土砂石底層的芋頭田、緊鄰海岸高潮帶興建的民宿,也有人正採取海砂、還有更多的營建廢棄物就直接棄置在海岸礁岩區,或者是在海浪高潮帶與海爭地之作,水泥消波塊與堤防持續增加與擴大。以椰油村海岸重災區的損壞型態來看,隨著強浪襲擊農會超市、加油站、機車店的石塊,很大一部分正是用來填築海岸的廢棄水泥塊,可說是大海把人類丟棄在海岸的垃圾,連本帶利的送還給人類。

 

颱風帶來的災害,是否在島嶼上留下些啟示的訊息?或者提醒人類謙卑的面對自己與大海的相處之道?在災後重建工作陸續展開之際,必須真切思考,現今的建設,會不會成為日後肇災的原因?或者讓人類喪失警覺性,招來大自然反撲惡果,這是在極端氣候日漸加劇的未來,可能成真的預言?

 

2012.10蘭嶼紅頭部落海岸的民宿颱風前後對照

 

蘭嶼環境維護問題

 

2012.02蘭嶼大雨期間沖刷入海的土泥將逐漸影響近岸海洋環境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yalty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